查看原文
其他

余友心:醉心雪域 不虚此行

孙健 藏人文化网 2023-11-25

请点击上方“ 藏网文摘 (藏人文化网官方订阅号)关注

有您更精彩tibetcul@126.com(藏人文化网官方邮箱)

初来西藏的余友心


余友心,1940年生于山东莒县,少小不幸,在战乱中逃生。1950年,有幸在家乡入学读书,1957年考取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,1963年本科毕业,先后在北京右安一中、北京丰台师范学校任教,1977年调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组从事中国画创作。1982年至今,定居西藏拉萨。曾任西藏文学编辑、西藏美协副主席,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西藏美协艺术顾问。


不惑之年 走进西藏


余友心在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,曾在北京右安门一中任教,并在此与美术少年韩书力结缘。后来,余友心调到当时的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组从事中国画专业创作。


在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组,余友心与他的同事们有着优越的创作条件,而且创作非常自由,让很多同行羡慕不已。工作期间,他有机会畅游江南名山大川,创作出《空谷回音》《良宵》《雨打芭蕉》《春江花月夜》等以江南丝竹为题的系列山水画作品,初步形成了较鲜明的艺术个性。


“搞艺术的人可能比较喜欢‘胡思乱想’吧,我总是对未知的地域和文化充满好奇,想去了解和探究。当时韩书力已经进藏了,但我们两人的情谊一直延续着。回北京时韩书力会跟我提及西藏的风土人情,使我对西藏有了一些间接的了解。特别是读了仓央嘉措的秘传和诗歌以后,更让我对西藏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向往。”回忆起当年对西藏的畅想,年过古稀的余友心像小孩儿一般,满怀炽热之情。


余友心作品《归牧》


1980年,因偶然机缘,余友心赴西藏高原旅行写生,历时数月,归来创作西藏题材山水画系列作品,其中《神湖之滨》为中国美术馆收藏,《归牧》为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,《宫墙柳》为北京画院收藏。从此,余友心对西藏的向往越来越浓烈,最终决定辞去工作,把自已放飞到西藏。“当时很多人不理解,说我是‘有病’,在北京发展挺好的,干嘛要去西藏。那时的西藏还是很清苦的,却欣逢一个富于理想主义的年代,有一批搞艺术的人选择去西藏。西藏是迷人的,但西藏的高远又令常人却步,能最后坚持下来的并不多。”1982年,已过不惑之年的余友心带着满腔热情和兴奋,第二次走进西藏,从此在那里扎根,至今无悔。


韩书力在回忆进藏的情形时说:“很久以前,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,择业求生尚处茫然,就教于余师友心先生,先生想了一阵说:去西藏吧。从此,敲开了一扇洞察西藏的‘非常视窗’,我们都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”。


十年 漫游雪域高原


去西藏到底干什么?余友心当时也并不明确。“西藏和内地不一样,当时西藏于我而言是模糊的,认识内地的艺术,有系统的美术史论可以继承、借鉴,但是我们没有现成的认识西藏艺术的途径和办法,内心一片茫然。”那时和余友心在一起的都是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,他自然成了备受大家尊重的老师和领头人。“我们这批人来到西藏,带着满腔热忱,但是对西藏的了解非常少,很自然地产生了向藏族民间学习的共同愿望,结伴深入到西藏的各个地方去考察、学习,一点点了解和把握西藏的民族文化、风俗人情,并努力去熟悉和适应雪域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,但也要时时面对无穷尽的艰难险阻。”


余友心作品《珠穆朗玛晨妆》


1982年到1991年这十年间,余友心和伙伴们不断地行走在西藏这片广阔土地上,几乎走遍了高原的雪野山川,他们去牧区、去农区,拜访各个地区不同教派的寺院,不断调查、了解、学习西藏大量的古代经典艺术遗存,也在如诗如画的藏族民间日常生活中,感受藏族人心灵世界的圣洁、纯净之美,这样的采风自然而然地也变为净化心灵的朝圣之旅。这十年的脚踏实地,看过的风景和人物,经历的种种感天动地之奇遇,都成了之后创作激情与灵感的源泉和根据。


“这十年,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创作,把自己还原为小学生,面对西藏这部浩瀚的无字天书,如饥似渴地阅读、求知、思考,正是这十年的探索,让我们对西藏的风土人情有了充分了解,烙印在心里,我们才可能全身心地融入这片高天厚土,然后可以欣然命笔,去画我们心爱的西藏。也正是有了这十年的探索,让我们开始思考当代西藏绘画的艺术方向和美学问题,才可能有西藏‘布面重彩’绘画艺术的群体崛起。”十年虽苦,却是收获满满,独特的藏族文化的无穷魅力,让余友心的心至今充满悸动和感动。


余友心作品《雄风》


“我们几乎去了西藏的每一个地方,遇到的所有乡亲都非常热情,我们就把他们奉为师长,老老实实地跟他们学习,向他们请教。条件那么苦,但没有发现他们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,劳动的时候也要唱歌、跳舞,盖房子的时候‘打阿嘎’,就像在舞台上一样,把劳动看成享受。”余友心在和藏族群众接触的过程中,彻底被他们的乐天精神和人生态度感动了,也逐渐学习用藏族人的审美方式来观赏这些山山水水,用另一种文化心态来看待天地万物。


“藏族是以美为魂的民族”


在西藏的三十几年中,余友心除了关注西藏传统美术,如唐卡、壁画、寺庙造像等方面,他还将精力投入到西藏民间美术的考察与研究上。


“西藏传统的造型艺术,绝大部分是和藏传佛教相对应的,属于纯粹的宗教艺术,其内容、形式都是用以塑造一个神奇的佛界天国。因为是宗教绘画,就不太关注俗界世态,只有部分历史题材的绘画,偶尔会涉及民间生活的内容。其实,藏族群众的生活中有极为丰富多彩的美术样式,其独特的艺术想像与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,到处可见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。”经过多年观察,余友心对藏族日常生活中的“美”有着强烈的感受,他不止一次的感慨道:“藏族是以美为魂的民族。”


余友心作品《雪域诗圣米拉日巴》


“比如藏族农户家庭的厨房,是做饭、待客、休息的主要生活场所,藏族百姓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,除了功能性的装修外,他们还在墙上用糌粑糊糊画上许多吉祥图案,与各式各样独具美感的生活器具相映成趣,家家都是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。在这样对美的向往中,寄托了对神佛的祭拜与敬奉,也是对自己人生追求和审美欲望的满足。我们去后藏,那里的群众喜欢用毛驴做农活,每次下地都会把毛驴好好打扮一番,像披上节日盛装,使寻常的劳动场面平添许多美妙无比的情调。如果遇上春耕或秋收,则完全是无与伦此的盛大劳动节了,牛、马、驴等‘劳动模范’们都披红戴绿,举行世间最亮丽的‘时装’表演,这就是在各地仍然盛行的‘啟耕节’和‘望果节’。还有酥油,本来是日常食用的,但是藏族百姓可以把它做成精致的酥油花,特别是藏历新年期间到处可见,俨然是藏族群众喜逢佳节时的‘心花怒放’……”提起藏族日常生活中的美,余友心侃侃而谈,在他看来,这些民间的美术形式是无比珍贵的国宝。


漫长的西藏之旅赐予余友心非同寻常的身心健康,也在他心中化育成与雪域高原共命运的美学观念,由此、他的精神面貌和创作风格,都被以美为魂的藏族群众潜移默化着,西藏是他的第二故乡、精神家园,更是他学无止境的大课堂。


“吾来雪域究何为?惟愿‘洗涤心境,重塑灵魂’。在走过漫长的与天地同甘共苦的生命历程后,我已经如愿以偿。”三十七载雪域寻梦,余友心不虚此行。(图片均翻拍自《中国当代名家画集:余友心》)

兼听则明

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
来源:中国西藏网

往期

回顾

藏棋——“久棋” 源考

隐藏的神性:藏彝走廊中的碉楼

扎西顿珠:《声入人心》舞台上逐梦音乐剧

贡布多杰:从非遗传承人到国家级创业培训师

切阳什姐:用脚步丈量从家乡到国际赛场的距离


长按关注

藏网文摘

(藏人文化网订阅号)

长按关注

藏人文化网服务号

无论您漂泊到何处

这里都是您的灵魂树洞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